▲奠濟宮廟貌
著名的基隆「廟口」小吃所提到的「廟」,正是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「奠濟宮」。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(西元1873年),與基隆城隍廟、基隆慶安宮,合稱為「基隆三大廟」。奠濟宮廟內主神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,其餘尚有輔勝及輔順將軍、田都元帥、關聖帝君及福德正神等。陳元光是唐朝的將軍,曾經受命平定閩南之亂,並且開拓福建廣東一帶,閩粵一帶因此而繁盛, 因此在他死後,被朝廷冊封為「開漳聖王」。由於基隆人的祖先大多來自閩南一帶,因此後來在移居台灣後亦在此建廟祭祀供奉。
▲位於三川殿的「奠濟宮」廟名匾
▲奠濟宮大殿內貌
▲列位眾神聖像
奠濟宮的前身是位於外木山上的一座小廟,後來由板橋漳籍富豪林本源捐出奠濟宮現址,再加上當地居民酬資興建,才有今日奠濟宮。奠濟宮自建立以來因為香火鼎盛,因此經過地方人士的捐款而經過多次翻修,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,是因為光緒二十一年中日乙未戰爭時,因為清軍將奠濟宮充當為彈藥倉庫,而在一次的不小心引爆水雷,致使奠濟宮遭受強大的損害。
而後在西元1923年重建為現在大家所看見的規模,卻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毀於戰火,一直到民國46年才陸續開始修建工作,直至今日所見的奠濟宮,最近 一次整修則在民國86年,當時為了配合文藝季活動而擴建,除了將廟埕拓寬外,並且在入口處興建一雕工精細的牌樓。奠濟宮雖然多次改變其外觀,不過它在基隆人民心目中的信仰地位卻不曾改變,大家又稱此為「聖王公廟」,每年農曆2月15日開漳聖王聖誕日以及8月23日田都元帥聖誕日,信徒們都會舉辦大規模的慶典祭祀活動。
▲奠濟宮正殿主祀開漳聖王,即唐朝陳元光將軍
▲鎮殿開漳聖王聖像
▲開漳聖王聖像
▲正殿左邊神龕奉祀輔勝將軍,又名輔信王公,為唐朝李伯瑤,輔佐開漳聖王
▲輔勝將軍聖像
▲正殿右邊神龕奉祀輔順將軍,又名舍人公,本名馬仁,追隨開漳聖王征戰
▲輔順將軍聖像
▲奠濟宮輔勝將軍神將
▲奠濟宮輔順將軍神將
▲太歲殿奉祀值年太歲星君
先民渡海來臺,落藉雞籠者,多靠海維生,因感念水仙尊王庇佑,於清道光初年建清甯宮奉祀。清甯宮原坐西向東,日治初期,徵用廟埕開路,即今之仁四路,清甯宮始改建成如今之坐南朝北向,與清同治十二年創建之奠濟宮合而為一,常稱奠濟宮後殿。民國四十一年整建,直至民國八十六年,因年久失修,由奠濟宮信徒大會決議募款重建。從民國八十七年春至九十二年冬,邊募邊建,歷時五年,始完成三層高之神殿:一樓正殿主祀水仙尊王,二樓儒林殿主祀田都元帥,三樓凌霄寶殿主祀玉皇上帝。其間樑檁斗栱刻畫精巧、石獅龍柱神靈活現、御路壁堵莊嚴微妙,再再展現寺廟建築特色。
▲後殿廟門上「清甯宮」廟名匾,清甯宮因整建和奠濟宮合併
▲清甯宮正殿主祀水仙尊王,為基隆早期沿海居民的守護神祇
▲鎮殿水仙尊王聖像
▲水仙尊王聖像
▲正殿左邊神龕奉祀文昌帝君
▲文昌帝君、關聖帝君聖像
▲正殿右邊神龕奉祀福德正神
▲福德正神聖像
▲二樓儒霖殿奉祀田都元帥,為基隆得意堂的祖師爺
▲鎮殿田都元帥聖像
▲田都元帥聖像
▲儒霖殿左邊神龕奉祀荷葉先師
▲荷葉先師聖像
▲儒霖殿右邊神龕奉祀財神爺
▲財神爺聖像
▲三樓凌霄寶殿奉祀玉皇上帝
▲鎮殿玉皇上帝聖像
▲凌霄寶殿左邊神龕奉祀關聖帝君
▲關聖帝君聖像
▲凌霄寶殿右邊神龕奉祀天上聖母
▲天上聖母聖像
▲觀世音菩薩聖像
奠濟宮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最熱鬧的商業地段,除了香火鼎盛的聖王公外,這裡的廟口小吃更是全台有名。在這一段方圓不過二、三百公尺的範圍內,起碼聚集了一兩 百家的小吃攤位,而且每家均有特色。基隆市政府特地將廟口小吃規劃為非流動式攤位,並且以統一招牌格式,上面書有中、英、日文的攤名及菜色介紹,讓外國遊客到此也可以輕鬆選擇自己喜愛的小吃。
廟址: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之2號
資料來源:美美網、清甯宮修建誌記
《更多相片請前往相簿觀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