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清水巖廟前大門牌樓
▲清水巖廟貌
艋舺清水巖位於台北市萬華區,俗稱祖師廟,與艋舺龍山寺、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市的三大廟門,並與三峽長福巖祖師廟、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,為三級古蹟。艋舺清水巖祖師廟除了主祀清水祖師大小神像多尊外,並附祀關帝聖君、文昌帝君、大魁夫子、天上聖母、四尊者、福德正神等諸多神像。
▲三川殿廟門上「清水巖」廟名匾
▲三川殿廟門內側懸掛昭和十八年「清玄法水」古匾
▲懸掛於三川殿上光緒十一年「佛化蓬萊」古匾
清水巖主祀的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縣移民的守護神,清水祖師傳說甚多,又稱麻章上人、烏面祖師、清水真人、落鼻祖師、蓬萊祖師和昭應大師;清水祖師傳說誕生於宋朝福建永春縣,俗姓陳名應也名昭,施醫濟藥、為民祈雨救旱,鄉民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恩,在清水祖師所居住的蓬萊山石室建精舍,名為清水巖,成為安溪地方的守護神;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,清水祖師便會落鼻示警,因此又有「落鼻祖師」尊稱。
▲清水巖大殿內貌
▲清水巖正殿主祀清水祖師,是艋舺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
▲正殿上方懸掛光緒八年「慈雲慧日」之古匾
▲鎮殿清水祖師聖像
▲列位清水祖師聖像
▲清水祖師聖像
▲清水祖師聖像
▲正殿神龕上方懸掛有光緒皇帝頒賜的「功資拯濟」御筆之寶和同治七年「即是清水」之古匾
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(西元一七八七年),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。嘉慶二十二年(西元一八一七年)重修,咸豐三年(西元一八五三年)「頂下郊拼」時毀於戰火,至同治六年(西元一八六七年)又重建。其後屢經翻修,迄今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。清水巖祖師廟原來格局完整,後殿供奉媽祖,現共有兩殿,前為三川殿,中為正殿,後殿曾毀於火災,迄今未建。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,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。清末中法戰爭,法軍侵犯淡水,臺北告急,民間傳說是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,臺北才得平安,因此香火更加興盛。艋舺清水巖在日據時期曾充為學校使用,後來並曾設立州立二中,即今成功中學前身,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,近年廟內進行整修,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。
▲正殿左邊神龕奉祀天上聖母
▲天上聖母聖像
▲正殿右邊神龕奉祀關聖帝君
▲關聖帝君聖像
▲正殿神龕前左側奉祀文昌帝君、大魁夫子、張將軍和蘇將軍
▲文昌帝君聖像
▲大魁夫子聖像
▲清水祖師駕前護法張將軍聖像
▲清水祖師駕前護法蘇將軍聖像
▲正殿神龕前右側奉祀至聖先師、福德正神、黃將軍和李將軍
▲至聖先師聖像
▲福德正神聖像
▲清水祖師駕前護法黃將軍聖像
▲清水祖師駕前護法李將軍聖像
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不同於一般廟宇坐北朝南的風水,整體建築為坐東朝西,南殿兩側龍虎牆上有磚刻圖案;艋舺清水巖內存有翁有來、翁有麟敬立的石柱楹聯:「為清水,為蓬萊,此地並分法界;是金身,是鐵面,入門便見真容」以及前殿檐廊左牆上的磚雕為嘉慶22年的遺物,其他大多為同治6年以後所做;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原有三殿,後殿倒塌後現存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的殿宇建築,前殿計開三門,屋頂用硬山翹脊,中門前立石鼓並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構成入口檐廊;檐廊兩側山牆的磚雕圖案上,額題嘉慶丁丑年桐月吉旦;正殿採用硬山翹脊屋頂,拜殿也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,為同治7年戊辰(西元1868年)所立,所有的建築文物都代表著艋舺清水巖所經歷過的歷史歲月。
▲虎邊護室奉祀地藏王菩薩、歷代先賢
▲地藏王菩薩聖像
▲虎邊護室有一口古井,現今已封口
廟址: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
資料來源:台北市文化局、旅遊資訊王
《更多相片請前往相簿觀賞》